在掌握了危机干预的时机与方法后,企业的目标不应止步于被动响应。本部分着眼于“后危机阶段”,探讨企业如何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建设,打造真正具有心理韧性的组织体系——这不仅关乎风险防控,更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挑战中持续成长。
殷实 国际注册EAP顾问
本期内容,我们继续邀请了中智职业心理健康中心殷实老师和大家一起聊一聊这个话题。以下内容整理自采访实录。
由于危机事件往往发生突然,事发后人们容易陷入不知所措的状态,只能依靠本能反应应对,而每个人的自然反应不同,有些人会倾向于回避。因此,在尚未发生危机的日常阶段,组织可重点推进两方面工作:
一是面向各层级管理者开展心理健康与心理危机相关的教育,增强大家对心理危机的意识。尤其对于规模较大的组织,这类事件有一定发生概率,通过教育让管理者了解危机后人员可能出现的反应、科学的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维护的重要性,是十分有益的。
二是建议组织提前建立心理危机应对机制,并将其固化到管理流程中。目前,许多大型企业和组织已设有危机管理团队,通常由高层领导牵头,但其危机界定多侧重于舆情控制和事务处理,对心理层面的关注往往不足。
随着越来越多组织意识到心理状态在危机中的重要性,应将人员心理反应与应对策略纳入整体危机管理机制中。这样一来,管理者在事件发生后就能清楚知道第一时间该做什么、可调动哪些资源、哪些反应属于正常范围、哪些需要特别关注,从而提升整体应对效能。
管理者首先应正视危机已经发生的事实。同时要认识到,自身在危机中同样承受较大压力,需要处理各类事务,情绪和状态难免受到影响。很多时候,处理危机的人员所受的心理冲击并不亚于亲历者。因此,管理者也应关注自身状态,并以客观、接纳的态度看待自己和团队成员在身心方面的反应。
管理者可借鉴战场指挥官的思路:在遭受攻击后,应迅速评估团队受损情况,了解哪些人员受到影响、程度如何,并审视自身状态,在此基础上引入专业支持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任务。重要的是避免否认或强撑,压抑情绪反而可能引发更多问题。
管理者应以相对坦诚和客观的态度向团队说明事件情况,传达过程中可承认大家会有各种情绪反应,并指出这些都是正常的。同时应告知公司正在采取的措施,以及员工可获得的资源与支持。沟通时应保持平稳,避免因自身焦虑或悲伤而过度情绪化。
危机中情况可能不断变化,管理者需具备足够的灵活度,以应对各种新出现的局面。处理危机对管理者是重大挑战,但经历这一过程也有助于提升其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建议领导层在平时注重相关能力的储备,危机发生时善用外部专业力量,结合内部团队的协作与明确分工,更有效地带领团队度过困难时期。
这也是大家常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危机事件过后,组织常考虑通过团建活动或培训来安抚员工、提振士气。通常建议此类活动可在事件发生约一个月或一个半月之后开展。主要原因是每位员工的恢复节奏不同:有人较快平复,有人初期反应不明显但两周后情绪波动加剧,也有人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逐步恢复。大约一个多月后,大部分人的情绪会趋于稳定,此时开展提振士气的活动更为合适。若安排过早,可能因大家状态不一致而效果不佳。
若事件已过去一个多月,活动中无需刻意再提及危机本身。但在危机发生后一至两周内,可针对相关群体开展“复原力培训”,这类培训会围绕危机背景,指导员工如何调整状态、进行情绪调节与压力应对,帮助大家在特殊时期更好地适应。
对于仍处于创伤恢复阶段、情绪尚不稳定的员工,在组织团体活动时需特别注意。建议提前进行人员筛选,如发现明显情绪崩溃、身体状况特殊(如孕妇)或不适宜参与集体活动的员工,应安排一对一沟通。活动中也应有专业人员在场,若有个别参与者情绪被触发而出现强烈反应,需及时引导其离场,并进行个别安抚。
危机,是对组织成熟度的终极考验。本系列从“认识危机”到“应对危机”,最终落脚于“构建长效机制”,希望能为企业提供一份从心理视角出发的危机管理路线图。
真正的韧性,源于将心理安全深植于组织肌理,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更能在风浪过后,成为一个更强大、更凝聚的整体。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部分来自内容作者或互联网自动抓取。相关文本内容仅代表本文作者或发布人自身观点,不代表关爱通观点或立场。关爱通力求此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也不保证未来内容不会发生变更。 如本网展示内容的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关爱通会及时采取合理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